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首页 >校长在线 >校长论著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理念探究-- 2013年1《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16

 

“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理念探究

李建成

(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  洪泽  223100

[摘  要]“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和要求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认识,促进这一核心价值的实施,从而实现“让儿童和课程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儿童;参与建构;成长需要;课程

十年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应该说,顶层设计者的理念前瞻,“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但是从客观现实看,教育距离以人为本的要求还很远,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儿童为本的课程观”还没有根本确立。当下,课程建构内容,由成人根据社会对人的需要和专家对儿童发展的要求确定的;课程建构方式,国家课程由国家决策、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由地方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校本课程由学校领导决策、规划和开发。各级课程都由教师实施,学生只是课程享用者。基于前十年课程改革背景,我们提出今后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理念的内涵、意义、目标、原则和要求探究,促进这一核心价值的实施,从而实现“让儿童和课程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一、“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内涵

1.成长需要:基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

 “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只要生命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以他们全面协调发展为逻辑起点,在课程层面回应儿童的积极合理需求,根据生命需求给予精神与文化的滋养,实现教育对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影响,促进生命可持续成长。

2.课程建构:探究人生命发展的方式。

从课程层面看,“课程建构”是课程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建设课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学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教学事件建设课程;从人的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发展人生命的一种路径,通过人的经验建设课程。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意旨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探究自己的成长需要,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让儿童发现自己潜能,建构个体学习经验,创造个体课程资源,彰显个体生命魅力;让儿童共享同伴学习方式,建构群体生活经验,创造群体课程资源,发展群体生命意义。

3.实践意蕴:为了人生命发展的意义。

儿童是课程的享用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儿童本身是课程资源,也能够开发课程资源。儿童建构课程便在实施教学:建构课程的过程是个体学习过程,也是同伴“互教”的过程;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生命的过程。“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追求的是:课程建设价值从以前过于关注社会对人的需要走向关注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课程建设重点从以前过于强调课程内容建设走向强调课程建构和教学整合,课程建设对象从以前过于依靠专家、领导和教师走向儿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内容从以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框架走向基于生命成长的能力框架。通过实践,形成彰显教育哲学、体现教育本质、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育,促进每个参与建构的儿童生命更好发展。

二、“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意义

1.从课程对儿童影响看,课程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课程是促进儿童成为自己的经验。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的过程,课程是“使人成为他自己”必须获得的“经验”。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让其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是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养分。儿童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养分的滋养,这些精神养分主要靠课程提供。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自主发展的营养,让其生命得到全面而又持续的成长。

——课程是影响儿童幸福成长的要素。不同课程对儿童成长需要影响不同,适合的课程会让人一生幸福成长。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个人“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其生命能够一生幸福成长。

——课程是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体验。课程是儿童体验到的意义,儿童学习和生活经验便是课程。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学习经历中获得个人独立学习的经验,让其在探究自己学习和生活体验过程中成长。

——课程是儿童生命成长方式的选择。儿童的成长需要是儿童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形成的,不同的课程对儿童生命发展影响不同,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实施方式对儿童生命发展影响也不同。学校课程通过引导儿童从自然和社会的探究过程中建构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促进个体身心、智慧、道德与情感的和谐成长。

2.从儿童对课程影响看,儿童是课程建构的意义。

——儿童本身便是课程。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生命体,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这种个性素质构成课程。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自己来说,这种创造过程往往需要再学习和再运用,这便是课程;对于他人来说,这种创造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经验,这便也是课程。学校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个体经验,让他们通过个体经验建构为别人提供可学习的课程。

——儿童可以参与建构课程。课程是学科知识体系,是社会生活经验,也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知识体系、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都是由人类创造的。儿童的成长需要个体可以感受,个体也具有获取知识、创造生活和建构文化的能力。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参与课程决策、开发、实施和评价,让他们通过参与建构课程促进生命成长。

——儿童能够创造课程。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是天生的创造者。儿童在生活中可以创造游戏、创造生活、创造玩具,还可以创造学习和生活经验。这些无论对于个体来说,还是对于群体来讲都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学校通过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创新生活、创造经验,让他们通过建构同伴文化促进生命发展。

3.从课程对教学影响看,课程建构是教学的方式。

——课程建构是一种教学过程。从教学层面看,课程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经验的过程。儿童参与课程的开发、对学科知识自主建构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课程建构中让儿童经历“学习经验之履历”的过程就是教学。

——课程建构是儿童学习方式。从学习层面看,课程建构是儿童对文本、环境、教师和同伴进行“‘意义与关系’重建的实践”。儿童对客体世界意义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所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既是课程建构,也是个体学习。儿童对课程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

4.从教学对课程影响看,教学是课程建构的路径。

——教学是师生课程建构的一种过程。从教学意义看,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建构文本,形成教学经验;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这种儿童参与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建构。

——教学是儿童课程建构的一种方式。从课程需要看,课程需要教学实现其价值,教学需要儿童参与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教学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创生、创作自己的课程事件,学生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用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意义,这样的教学便是课程建构。

三、“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目标

1.建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

儿童有自己的课程需求。基于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对人的培养需求和教育的培养要求,引领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参与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评价,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不断建构自己的课程,形成满足自己成长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2.探究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基本方式。

儿童有自己建构课程的方式。根据儿童成长需要、学校原有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价值追求,引领儿童参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参与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建构方式的设计、选择、开发,在构建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实施。通过实践逐步完善,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形成个性化的建构方式。

3.培养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实践能力。

儿童天生就是课程建构者。通过引领儿童参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评价,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参与课程建构的能力,为他们一生幸福成长“奠基”——让每个儿童原有潜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升,生命得到成长,真正“成为他自己”。

4.建立适合儿童自主建构的课程资源。

儿童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课程资源的方式。根据儿童建构课程的需要和能力、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儿童参与建立满足教师教学、个体学习且适合他们自主建构的课程资源,让他们在选择与开发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学习内容。

5.构建统整儿童共享学习的教学模式。

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儿童建构的需要和学习要求,引导儿童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关注个体和同伴间学习,通过“共享学习”促进教学的实施和课程的建构,真正实现课程建构、教学活动和共享学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形成“课程建构即教育、教育亦建构课程”的教学模式。

四、“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原则

1.儿童需要、教师可能和社会要求相融合。

当下,学校更多从社会对人素质需要出发选择和开发课程。学校课程的价值是为了儿童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既要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亦要切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儿童需要的课程必须是学校可能开设的课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导师生决策学校课程时应考虑学校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程的条件和教师是否能够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开设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基于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以儿童需要为核心、教师素质为依据、社会要求为目标,充分考虑儿童的成长需要、教师群体的素养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保证儿童需要、教师素质和社会要求三者的统一。

2.继承传统、关注现在和放眼未来相融合。

当下,学校更多从社会对今天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角度选择和开发课程。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让人得到更好发展——通过对课程建设理念、内容、方式和策略等变革,让课程能够适合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人能够一生幸福成长。就学校而言,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建构方式看,今天的课程建构不应是对学校传统课程建构的否定,而应从人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的这种变革不是漫无目的的改善,其目标是为今天的儿童生活需要和未来成人生活需要提供相应经验。基于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以继承传统为起点、关注现在为根本、放眼未来为方向,将传统、现在和未来聚焦在当下。继承传统的课程建设经验,立足现在的教育实践,放眼人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3.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相融合。

当下,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建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仅关注国家开设的考试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培养社会合格公民规定必须达到的基础目标,必须开齐开足开好;但从客观现实看,仅按国家课程设置开设课程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自身发展要求。为了更好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一些体现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并指导学生根据个体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建构个性化的生本课程。基于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校本课程为特色、个体需要的生本课程为补充,注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三者协调发展,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生本课程个性化的实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4.课程研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相融合。

当下,绝大多数学校将教育目的或任务仅放在课程实施上,把“教好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学习很多都是被动“学教材”。应该说,儿童参与课程的研制过程是对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课程的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人获取更有意义知识的过程。同样,人参与课程评价的过程也是自己对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总结反思的过程。这种评价课程的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亦是人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基于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以课程研制为前提、课程实施为重点、课程评价为准则,遵循课程研制、实施与评价一体化。通过课程规划、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以及探究过程合理性的反思,提高课程设计与实施质量。

五、“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的要求

1.让儿童参与课程决策。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大的动力。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更有参与个体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权;就教育本身需求看,也应让儿童按个体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学习课程应让他们参与决策。儿童参与国家课程决策的方式表现在让儿童参与整合国家规定开设课程的学科和内容,参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决策的方式表现在:一方面,让他们按照个体兴趣提供菜单。在决策校本课程科目时可向学生发放《全球赌博十大网站》,了解每个年级学生喜欢的科目;在决策生本课程项目时,可向学生了解他的特长或通过活动发现其特长。另一方面,让他们按照成长需要选择菜单。在选择个体参与的校本课程时,让他们从拟开设的众多科目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在选择个体参与的生本课程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从社会办学机构中选择相关培训项目学习或在家庭进行自主学习。总之,从课程的决策开始便让儿童参与,通过参与决策,明确学习意义和目标,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学习。

2.让儿童成为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已发生根本变化,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纳入课程,把他们的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学习方式和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都作为课程内容。这种理解基于:每个儿童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个性文化和成长方式;每个儿童每天都在个体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经验。可以说,知识建构与人之间建立意义关联,促进人的成长和知识意义的生发,让人融入课程资源。一、让儿童学会运用个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交流、共享与情境密切相关。默会知识的共享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只有亲临现场、共同在场、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地传递与分享默会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儿童的默会知识无法直接写入“教材”,也无法直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共同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适当方式交流、感受这些知识经验。二、让儿童学会共享他人明晰知识。儿童的明晰知识是个体通过语言对生活或学习体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形成的,是可以描述和传递的生活经验、个人知识、学习方式等,这些知识对于其他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作用。课程建构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或成长方式向同伴介绍,让他们以对话实现共享成长,形成儿童群体文化。对于儿童来说,这些个体经验和群体文化就是课程,他们的默会知识和明晰知识成为别人的学习经验自己也便成为课程资源。

3.让儿童参与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的过程。这一课程形态强调以儿童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儿童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形式为手段,是一种有意图、有计划、有组织的认知性和文化性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课程开发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关注儿童学习的教育便应让他们自己参与课程开发。再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看,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探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选择方式,也有自己的实践策略,让儿童探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便应引导他们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就国家课程开发而言,主要引导儿童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分类、整合、补充、完善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创造——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建构教材知识和生活经验。就校本课程开发来看,一方面,让儿童参与学习资源选择。学习时,可让他们到网上和书中去查找相关内容,通过个体生活经验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另一方面,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学习时,可让他们走向自然和社会,寻找与之内容相关的资源参观调查,在实践中将其体验通过知识建构成经验。

4.让儿童成为学习主体。

学习的定义很多,大家现在通常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日本学者佐藤学将“学习”分为三种状态: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并且倡导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可以这样说,无论从学习的定义看,还是从学习的状态或意义看,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代替。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儿童自己的学习方式往往是适合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本质是让儿童自己学习,这便要求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应尊重他们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尊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应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通过引导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促进他们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

5.让儿童参与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从这种意义上说,评价本身也是教育,评价即学习。再从儿童在课程中角色看,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或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是为儿童建构的,儿童是课程学习的主人,课程评价更应尊重儿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课程见解”。国家课程的评价主要引导儿童评价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和个体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引导儿童评价学校建构的每门校本课程的价值愿景、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体现自己的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让儿童评价每门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自己和同伴是否能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课程基本目标。总之,通过引导儿童参与课程建构与实施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认识课程、完善课程、发展课程,不断提升自己参与课程建构能力,促进生命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⑴李建成.让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J.人民教育,201219):19-22.

⑵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377.

此文刊发在20131《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版权信息:全球赌博十大网站 备案号:苏ICP备18069388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